大数据学院
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
完满教育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正文

【完满活动】当“魔童编程”撞上雷锋月:志愿小泰用代码编织“混天绫”

时间:2025-03-25 08:48:51     作者:     来源:     点击数:

数据e学堂专项志愿服务队重启长达150公里的科技向善之路

春日的泰山脚下,一场关于代码、青春与热爱的故事在书写。当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呐喊穿透银幕,泰山科技学院大数据学院数据“e”学堂专项志愿服务队的232名青年志愿者,正以键盘为剑、屏幕为盾,在雷锋月的春风里,为泰安11所中小学的孩子们劈开数字时代的“天劫”。753人次的服务足迹、376小时的倾情投入、150公里的风雨奔赴,这群“代码哪吒”用三大项目串联起科技与温情的纽带,让乡镇教育的星火在三月绽放如莲。

实验室里的“混天绫”——周末趣味编程体验课

每周日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泰山科技学院北门时,总能看到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名单翘首以待。7点50分,来自山口镇第二中学的50名初中生蹦跳地跟随志愿者穿过百花初绽的校园,走进工程实训楼303教室——这里即将成为他们探索代码宇宙的“金光洞”。

“趣味编程体验课”第四期开班仪式上,主讲人以一段“哪吒重生”的混剪视频拉开序幕。“变量就像哪吒体内的灵珠与魔丸,存储着改变世界的力量。”随着比喻的展开,孩子们在Dev-C++界面郑重敲下人生第一个程序。“老师快看!我的哪吒会打招呼了!”11岁的张晓阳指着屏幕上跳出的“Hello World”,兴奋得几乎要从座位上弹起。而在教室后方,25名助教穿梭其间,手把手纠正着格式错误,仿佛太乙真人点拨顽徒。

乡镇中学的“万龙甲”:趣味编程进校园

每周二、三、五下午,山口镇第二中学、范镇一中、新庄小学等11所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室总会准时变身“代码游乐场”。当上课铃声响起,30名学生齐刷刷打开电脑,跟着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闯进编程世界——这是泰山科技学院数据“e”学堂专项志愿服务队推行“编程进校园”的经典场景。从去年12月项目启动至今,这支由3位队长带领、11个班级组成的志愿队伍,已把趣味编程课送进11所中小学,让330多名学生亲手敲出了人生第一行代码。

为了当好“编程领路人”,志愿者们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启“特训模式”。164名志愿者经过层层培训,最终11个班级“持证上岗”。主讲人们把“哪吒闹海”的故事拆解成教学案例:用“循环语句帮哪吒收集100颗灵珠”“条件判断助敖丙避开天劫”,抽象的编程知识瞬间变得活灵活现。助教们也没闲着,对着空教室演练“学生突然卡壳”“电脑意外死机”等20多种突发状况,连宿舍熄灯后都能看见他们举着手机背教案的微光。

这些日子的努力在课堂上开出细小的花。山口镇第二中学的机房里,七年级的张思莺屏住呼吸按下回车键——屏幕上的光标闪烁两下,缓缓跳出“你好,哪吒!”几个彩色字符。虽然只是最基础的输出语句,却让她兴奋地拍着同桌:“快看!这是我写的!”曾经连键盘都不敢碰的李浩然,现在能照着教程用星号拼出简易的爱心图案;班主任王老师课后特意留下,好奇地指着代码问:“这个printf是什么意思?下次能教教孩子们做算术题吗?”最让志愿者们触动的,是每次下课总被团团围住:“老师,下节课能不能教我让字变颜色?”“我回家在作业本上画了代码符号,你看像不像小风火轮?”

如今,这辆“编程直通车”仍在向前飞驰。志愿者们也正筹划一场盛大的趣味编程大赛......

Excel里的“陈塘关”:百场公益课

每周三午后,山口镇二十中的机房弥漫着紧张与期待。当志愿者骆宇轩打开“我的最爱”主题课时,50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。“在‘动物’列输入你守护的灵兽,‘颜色’列描绘陈塘关的天空,‘食物’列记录哪吒最爱吃的包子……”随着指令下达,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,仿佛在封印一个个微型宇宙。这看似简单的操作,却是“百场公益课”团队精准把脉后的良方。前期调研中,87%的学生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字敲击速度和PPT设计水平。为此,志愿者们将枯燥的“word文字输入”幻化成“哪吒整理兵器库”等情境任务。

改变在细微处生长。学生家长李玉芬发现,儿子竟能用PPT为自家果园制作宣传页。而最让项目负责人韩润枝欣慰的,是那个总缩在角落的沉默女孩——如今她只要看到志愿者来给他们上计算机基础知识科普课,脸上便洋溢着笑容,这一刻她找到了自己的“风火轮”。

代码少年的“莲花劫”

在这幅科技赋能乡镇的画卷里,每个志愿者都在经历着属于自己的“渡劫”。

齐敖为了筹备“哪吒主题编程大赛”,连续三周熬夜更改课件,被戏称为“当代太乙”;有的志愿者虽严重晕车,仍坚持每周往返乡镇,包里常备的晕车药成了她的“避水咒”;而负责接送编程体验课孩子的赵豪瑞,曾在雨天中脱下外套裹住电脑,自己淋成落汤鸡却笑着说:“代码可不能渡天劫。”

指导老师崔亚楠的手机相册里,珍藏着无数动人瞬间:大学生蹲在地上为孩子系鞋带的侧影,中学生捧着编程作品冲向镜头的笑脸,志愿者在返程公交车上累到相互倚睡的模样……“他们用代码编织‘混天绫’,自己又何尝不是在重塑筋骨?”

这个雷锋月,“数据e学堂”的故事没有句点。4月的计划表上,志愿者们忙着筹备首届青少年编程大赛,给“哪吒”发放参赛“通行证”;“万龙甲计划”将继续联系更多高校组建编程联盟,让更多“闹海”少年遨游于代码世界中。

(大数据学院供稿)
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官方抖音